巨大诸城龙属鸭嘴龙类,后腿长得又长又粗,非常坚硬,同健壮的尾巴共同支撑庞大的躯体行走或站立。它的前肢异常细短,力量较弱。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赵喜进及诸城市古生物研究工作者命名。高9.1米、长16.6米,生活在距今约1亿至7000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晚期,是一种水陆两栖的爬行动物,属植食性恐龙。2009年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被专家称为“世界龙王”。
巨大诸城龙是一种大量发现于中国山东诸城的恐龙,在白垩纪晚期的诸莱盆地,气候温润、植被繁盛、湖泊广布,非常适合植食性恐龙特别是鸭嘴龙的繁衍生息,属于鸭嘴龙形类恐龙家族。它们的脑袋较长,头顶光秃秃的是平顶,没有什么冠饰。需要很多食物来给身体补充能量。好在它们长有四排牙床,牙齿总数近2000颗,它们咀嚼植物的牙齿是树叶状的。凭借较为坚固的牙齿,能够高效咀嚼食物,是天生的“美食家”。
诸城鸭嘴龙体长一般在10至20米左右,身体十分粗壮,有一条长而粗壮的尾巴,跟其它四足行走的鸭嘴龙类不同,成年诸城鸭嘴龙通常以两足行走,视野更开阔,更有利于觅食和逃避暴龙的追杀。古生物学家推测,鸭嘴龙性情温顺,喜欢群居,可能生活在湖边,以柔软植物和软体鱼虾蚌类为食。
科普小链接:
鸭嘴龙类的简单分类
鸭嘴龙类(Hadrosauridae)是鸟脚类恐龙中高度特化的植食性类群,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约1亿至7000万年前),曾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等地。其分类主要依据头骨形态(尤其是吻部与头冠结构)和骨骼特征,以下是当前主流的分类框架:
1. 鸭嘴龙科的分类地位
总目: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鸟臀目 Ornithischia
亚目:鸟脚亚目 Ornithopoda
演化支:禽龙类 Iguanodontia
科:鸭嘴龙科 Hadrosauridae
2. 鸭嘴龙科的两大亚科
根据头冠结构,鸭嘴龙科分为两个亚科:
(1) 鸭嘴龙亚科 Hadrosaurinae(无冠或实心头冠)
特征:缺乏中空头冠,吻部宽阔扁平,形似鸭嘴。
代表属:
埃德蒙顿龙(Edmontosaurus):北美洲,无冠,体型庞大。
山东龙(Shantungosaurus):亚洲,世界体型最大的鸭嘴龙之一。
格里芬龙(Gryposaurus):鼻部具拱形隆起。
(2) 赖氏龙亚科 Lambeosaurinae(中空头冠)
特征:头骨具复杂的中空头冠,可能用于发声或视觉展示。
代表属:
赖氏龙(Lambeosaurus):北美洲,头冠呈斧状。
副栉龙(Parasaurolophus):长管状头冠,可能用于共鸣。
冠龙(Corythosaurus):圆形头盔状头冠。
青岛龙(Tsintaosaurus):亚洲,头冠呈独角状。